UTO財經|菲一般講股 | 聶Sir股評:從同業分析估值及股東們成本價,分析堃博醫療是否值認購。
UTO財經|菲一般講股 | 聶Sir股評:從同業分析估值及股東們成本價,分析堃博醫療是否值認購。
自上次有生物科技股結束IPO後近一個月,昨日 (9月13日) 再有相關IPO,就是專注於介入呼吸病學產品開發的醫療器械公司 ── 堃博醫療─B (2216),成立於2012年,在中國和全球範圍內提供創新型肺部疾病解決方案。截至2021年9月6日,集團有17種產品及處於不同開發階段的主要候選產品,其核心產品是InterVapor及RF-II。根據資料,InterVapor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用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肺癌等肺病的熱蒸汽能量消融系統。RF-II是一種射頻消融系統,其為一種與一次性肺射頻消融導管結合使用及唯一專門針對肺癌的射頻消融系統。
擁近二百項專利及專利申請
集團分別擁有132項和60項有關InterVapor和RF-II有的專利和專利申請。集團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採用了不同的銷售模式。在美國採用直銷模式,而在其他國家及地區則採用直銷及分銷相結合的混合銷售模式。在中國杭州和美國聖何塞均設有生產中心。由於股份名稱有「B」字,表示屬生物科技範疇,亦意味著暫時沒有盈利基礎,但考慮到行業稀缺性,適合短線操作,以及具中長線投資價值。至於招股價介乎17.20至18.70元,相對發行約5.26億股,上市時市值為90.41億至98.29億港元,接近100.00億元傾向是較大型的生物科技股。
街貨量少於一億股有利上揚
另可留意招股規模約8,936萬股,較常見的2.50億股顯著為少;而扣除10名基石投資者預算獲發股份數目後,招股規模街貨量約4,824萬至5,154萬股,街貨量少於1.00億股反映上市後街貨量偏少,視為上市後股價上揚的有利條件。至於基石投資者將獲發介乎約4,112萬至3,782萬股,佔招股規模46.01%至42.32%,因高於25.00%,表示認購規模偏大,間接反映招股價定位吸引,有利帶動上市後股價上揚。於招股第二日截至上午9:15,孖展認購金額約7.03億元,相對公開發售認購額約1.67億元,計出孖展認購率約4.20倍 (連同現金認購預算為10.89倍),暫時認購反應欠佳,可望以招股價中間價17.95元上市機會大。
四同業市賬率看招股價定位
參考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底的每股未經審核備考經調整綜合有形資產淨額折合為3.48至3.72港元 (每股資產淨值則介乎3.5926至3.8374港元),相對招股價範圍,產生市賬率為4.94至5.03倍 (4.79至4.87倍)。而此乃醫療器械及服務板塊的股份之一,筆者參考市值不少於100億港元可比擬的股份 (截至2021年9月13日下午1:30),市值介乎約173.49億至838.12億港元。按市值大至小排序為微創醫療 (0853)、心通醫療-B (2160)、先健科技 (1302) 和諾輝健康-B (6606),相對市賬率為7.24、4.82、6.07和6.24倍,除了心通醫療,其餘股份市賬率均高於堃博醫療的,反映招股價定位吸引。
已獲近四十機構投資者認購
上述4股的市賬率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別是6.09和6.16倍,相對堃博醫療的每股有形資產淨值折合為3.48至3.72港元 (每股資產淨值則介乎3.5926至3.8374港元),參考每股合理值為21.20至22.90元 (21.90至23.60元),較招股價範圍產生潛在升幅為23.26%至22.46% (27.33%至26.20%)。另可參考此股多達28名上市前投資者,連同10名基石投資者,於上市後合共持有約3.34億至3.30億股,佔發行股數63.49%至62.87%,超過五成反映這等投資者的成本價具高參考性。其中25名投資者持有約1.42億至1.38億股,佔全數30名投資者持有約3.34億至3.30億股之42.43%至41.85%,涉資約15.21億港元。
平均成本價為10.7438至11.0001元,相對招股價介乎17.2000至18.7000元,折讓37.54%至41.18%,低於五成證明招股價定位偏低。考慮到大戶普遍獲利不少於一倍,才存在離場誘因,得出初步目標價為21.50至22.00元,較招股價範圍之潛在升幅為25.00%至17.65%。此股每手買賣單位為500股,以招股價上限18.70元計出認購成本為35,250元,因高於3,000元,可見這是進場門檻偏高的股份;但考慮到現時恆指表現缺乏方向,投資者轉為更積極認購新股;故此若要穩中一手,預算認購40至60手股份方可成事,對於資金不多或有意增加中籤率的投資者,也可考慮以孖展認購。初步目標價為上市價高25%至30%;買入價下跌20%可考慮離場。另須留意鑑於近期恆指表現波幅,存在打亂大戶部署的可能,遇上股價下挫時不進行維穩,所以投資者應嚴守止蝕為佳。
聶振邦 (聶Sir) / 華盛証券證券分析師
證監會持牌人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風險及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也不構成與UTO財經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根據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相關的各種風險因素,有需要時應先諮詢專業投資顧問意見。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對此UTO財經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