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首創高功率入耳式助聽器 助更多老年性耳聾者聽得好活得更好

隨著全球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老年性耳聾(Age-related hearing loss)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根據最新研究,全球人口中超過5%需要處理聽力損失問題,而75歲以上長者中近半數都有聽力困難。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50年將有超過7億人有聽力損失問題。老年性耳聾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出現的聽力損失,不僅會對個人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例如聽不到電話、門鈴,以至警告聲響如火警警報器等作出反應,更可能因此導致危險事故;與人溝通困難也容易讓聽障者產生孤立感。

左起:嚴重級別聽障者,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香港教育評議會執委馮穎匡博士;資深聽力工程師張日耀先生;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耳鼻喉科專科鄧志豪醫生;全聾聽障者,前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副主席李嘉耀先生

8成聽障者沒配戴助聽器
2024年國際最新研究發現,持續使用助聽器不僅有助避免意外發生,也能增進與他人的溝通,改善聽障者的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更令人驚喜的是,持續使用助聽器還可以延長壽命,將死亡風險降低達24%。儘管助聽器對聽障者的生活和健康有顯著幫助,但仍有許多人因為擔心被歧視、顯老或嫌麻煩而不願意使用助聽器。根據WHO統計,全球有83%有聽力問題的人沒有配戴助聽器。
為提高社會對聽障者的關注,每年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被定為國際聾人節,社會企業香港醫護聯盟趁此時機舉行今日的記者招待會,分別邀請了耳鼻喉科專家、資深聽力工程師及聽障者代表,分享他們的見解和經驗。
首先由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耳鼻喉科專科鄧志豪醫生,講解老年性耳聾及最新的研究數據。鄧志豪醫生指出,隨著年紀增長,耳朵聽力逐漸喪失是一個普遍現象。老年性耳聾通常是由內耳耳蝸和聽神經退化所引起的對稱性聽力流失,特點是從高頻聽損開始,腦部對聲音的辨識能力也會變差,無法清楚聽到高、低頻的聲音,造成「聽到聲但唔理解」的情況。

發現有聽力問題盡快就醫
根據WHO數據,65歲或以上的長者中,每3人就有1人有聽力損失問題。要預防聽力損失,鄧志豪醫生建議減少長時間使用耳機聆聽音樂;將音量調整至中至低;避免長時間處於高噪音環境中,並可以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機來保護聽力。此外,好好管理自身健康狀況,包括控制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助保護聽力。

對於如何識別自己是否有聽力問題,鄧志豪醫生提到一些常見的跡象,包括經常需要別人重覆說話、覺得別人說話很細聲、難以用電話溝通、時常錯誤理解對話內容、家人投訴電視機音量調得太大、經常沒聽見電話響聲和門鈴聲、在嘈雜環境下難以理解他人對話內容,以及聽不到別人在背後叫他或在背後跟他說話等。

當發現自己有聽力問題時,鄧醫生建議盡快就醫,由耳鼻喉專科醫生進行檢查,查明聽力下降的原因,以進行適當的治療。驗配合適的助聽器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改善生活質量;也可植入「人工耳蝸」,將外界聲音經處理後轉換成電能,直接刺激聽覺神經,將訊息傳至大腦。

今年1月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報道美國一項研究,指經常使用助聽器可減少意外跌倒的風險、延緩腦部退化、有助維持樂觀情緒和活躍的社交生活,從而延長聽障者的壽命。該研究顯示,聽障人士經常使用助聽器較從未使用者的死亡風險減低24%(HR:0.76);不常使用助聽器較從未使用者的死亡風險則沒有明顯分別(HR:0.93)。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持續使用助聽器對聽障者的聽力健康和整體健康十分重要,也為他們提供更多改善生活質素的可能性。由此可見,聽障者應該小心揀選質素優良而合適的助聽器,記者會便請來資深聽力工程師張日耀,講解有關助聽器的最新資訊。

根據需要和聽力狀況選擇助聽器
張日耀指WHO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超過5%的人口,即約4.3億人需要處理聽力損失問題;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超過7億人,即每10人就有1人面臨聽力問題。令人擔憂的是,根據WHO統計,全球有83%聽力問題患者並未配戴助聽器,這代表許多人可能錯失了改善聽力和生活品質的機會。有些人不願意使用助聽器的原因,包括認為自己的聽力問題並不嚴重、厭煩助聽器帶來的雜音和噪音,以及擔心被歧視。
為幫助聽障者選擇合適的助聽器,WHO劃分了不同級別的聽損程度,讓每位使用者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助聽器。助聽器種類方面,包括四大類型——掛耳式、袋裝式、開放式和入耳式。張日耀表示,不同款式的助聽器有各自的優點和適用對象,使用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聽力狀況做出選擇。

四大類型助聽器一覽
類型 袋裝式 掛耳式 開放式 入耳式
外形

特性 屏幕大字顯示;
按鈕大 掛於耳後;
需配合耳模使用 比掛耳式細小一些 體積細小,方便隱藏
優點 年長人士亦能操作自如 聲音放大能力較強 配戴舒適;
咪在耳道內,聆聽可以更清晰 近似耳機外形,屬隱藏式,令用家避免尷尬,回復自信;
咪在耳道內,聆聽可以更清晰
缺點 連帶有線,需要放在袋內隨身攜帶 體積較大,容易被人察覺 中耳炎或常有流膿情況,會較易損壞助聽器 中耳炎或常有流膿情況,會較易損壞助聽器
適合對象 輕中度至中度嚴重聽損人士 輕中度至全聾(<106 dB)聽損人士 輕中度至嚴重聽損人士 現有技術:輕至嚴重聽損人士;
全球首個高功率136 dB:輕中度至全聾(<106 dB)聽損人士

 

最新入耳式助聽器解決3大限制
張日耀提到,現有入耳式助聽器有3大限制,首先是輸出功率限制,現有技術最大輸出約126至128 dB,一般聲音較細;其次,技術限制致語音不清晰;最後,只適合輕至嚴重聽損人士使用。幸好最新研發的入耳式助聽器解決了以上限制,就是香港創科發明的首個高功率136 dB入耳式助聽器及其技術。
這款助聽器具有AI智能回音抑制功能,其獲獎的5G波束成型技術有效降噪音超過90%,經香港大學臨床測試,95%受訪者聆聽效果有改善,更有人聲辨別及記憶功能/分析及調整人聲輸出,是唯一能同時滿足輕中、嚴重、深度、全聾(<106dB)聽障者獨特需要的「入耳式」助聽器,聲音響亮語音清晰,即使嘈雜環境下仍能保持背景寧靜,用家能聽得舒服清晰;加上體積細小,方便隱藏,以及隱藏式近似耳機的外形,讓用家避免尷尬,可以更自信地應對聽力問題,活得更好。

接著便由兩位雖有聽力問題但仍克服重重困難而事業有成的聽障者和大眾分享其親身經歷,包括現年54歲的前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副主席李嘉耀,以及52歲的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兼香港教育評議會執委馮穎匡博士。

要比別人加倍努力
李嘉耀回憶道:「我出世時聽力正常,直到兩歲有次發高燒40幾度,留醫一個月出院後就對聲音沒反應,當時耳鼻喉科診斷我為失聰100%。」由於當時沒有適合兩歲聽障者配戴的助聽器,李嘉耀學說話及學習上完全落後於同齡人,他便被父親送到美國的口語學校,嘗試學習發音。
後來回到香港幸運地有傳統幼稚園可讓李嘉耀入讀,但在唱遊堂不能唱歌,上課時聽不到教學,讀字又讀不到;之後升學到一間傳統主流小學,開始要戴外形很大的掛耳助聽器。「我知道我要比別人加倍努力,所以很努力讀書,成績不錯,可以直升主流中學。」之後李嘉耀到英國及加拿大修讀學士及碩士,畢業後考獲會計師牌,在加拿大工作了幾年,2000年他回港轉行從事資訊科技(IT)。
相比李嘉耀因兩歲發高燒致聾,馮穎匡博士則是甫出生便對聲音沒反應,直至5歲正式驗耳才確診為中度弱聽。「當時的助聽器外形很大,要用個布袋掛在心口,效果很差,又嘈又不好看,所以直到中學我都不肯用助聽器,結果聽力變差,中學時退化到嚴重弱聽。」馮博士幸運地可以入讀主流學校,但座位一定要在前面,望著老師的口型才猜到說話意思。「小時候說話一直發音不正,學了6年才有正常口音。這情況令我在讀書時期交不到朋友,有時同學還會取笑我。弱聽的唯一『好處』是可以令我專心讀書,一直讀到博士畢業,現時在大學教書。」
兩位聽障者都是克服重重困難,加倍努力才有今天成就,回想當初,李嘉耀覺得既不幸又幸運:「剛出來工作時用的助聽器很『古老』,是傳統掛耳式,不夠大聲,其實沒甚麼用,當然佷影響工作。與讀書不同,工作上需要跟同事及客戶溝通,以前不能講電話,和人說話別人要說很多次我才聽得到;開會時要由秘書寫字給我看。直到10年前,我試用張日耀先生發明的助聽器,可以說,他給回我一雙『耳朵』。我目前用這種最新款的入耳式助聽器,效果好過所有已試過的其他牌子款式。50年來助聽器都試了二、三十款,都沒有如今的效果,嘈吵聲音降低了,聽得很舒服。在靜的環境非常大聲清楚,可以在會議期間都聽到遠近甚至20呎外參與者的聲音;在大型音樂會,就算坐在很後排的座位,都可以聽到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我跟一個耳鼻喉科醫生說,我全聾但可以欣賞到音樂會,他也覺得難以置信。」
馮穎匡博士深有同感,他說:「無論日本、德國或其他國家的助聽器,多年來我都試過十幾款,平均每年換一部,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十幾年前我媽媽見到廣告,說香港有公司發明了一款功效強勁的助聽器,還獲得很多國際獎項。我初時沒理會,有次心血來潮去試機,才發現真是好,在靜的地方會聽到冷氣聲;嘈雜的地方能分辨不同聲音,而且戴得舒服。轉用後教書時已不需要告訴學生我是弱聽,我和家人有時都忘記了自己有聽障問題,戴著這麼小巧的助聽器,與普通人完全無分別。一直戴了十幾年到現在沒再轉過其他牌子的助聽器,現在剛試戴最新款式,最大分別是十分有力量,除一般功能外,在降噪和收音兩方面均再進一步。最厲害是我用時不需要調校到最大聲量, 是50多年來第一次,就算再調低三格也很清楚。」

找回自己「耳朵」非天方夜譚
身為前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副主席,李嘉耀坦言會內三分之二會員都是65歲或以上,卻不大肯戴助器。「年紀愈大腦退化愈會加速,又不肯戴助聽器就更加聽不到。目前助聽器公司的服務都很好,產品品質相比以前的已有很大進步,還有免費試機,可以試到合適為止。買了後有問題又可以回服務中心免費調校。像我全聾現在也可以聽得到,所以大家不要放棄。」
馮穎匡博士很認同李嘉耀的說法:「我小時候就是因為不肯用助聽器,結果由中度退化到嚴重聽障,聽力差了便不可能逆轉。我建議使用助聽器初期音量可以細聲點,之後慢慢再調校音量,循序漸進,慢慢便會適應。」
兩位聽障者的分享,讓我們更明白助聽器對聽障者的重要性,只要不放棄,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聽器,要找回自己的「耳朵」並非天方夜譚。

 

個人頭像照片

浩楠

Stars-hk 創辦人, 希望建立一個只談專業, 不談八卦的娛樂資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