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健康紅人 單親同行」響應「國際家庭日」,喚起社會關注單親家庭後疫情生活

自1994年起,聯合國將每年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以此提高世界各地的公眾對於家庭問題的認識,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本會為此發布是次有關單親家庭精神健康及社交狀況的問卷調查結果。
根據2021年香港中期人口普查,本港單親人士數目達72,279人,當中共有94,508名未滿18歲的子女,即每名單親人士至少有1名子女。單親家長需要長期獨自面對經濟、工作、長期照顧子女等重擔,所承受壓力比一般家庭更大,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機會亦相應增加。有見及此,半島青年商會社會發展組今年舉辦「健康紅人 單親同行」工作計劃,希望喚起社會各界關注單親家庭的情緒及社交問題。計劃包括問卷調查及一系列活動,促進更多單親家庭擁有和諧的家庭關係,讓社會與他們並肩而行。
本年度本會與香港單親協會及新家園協會於3月至4月期間以不記名方式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共有336份有效回覆。是次問卷調查主要了解受訪的單親家庭與疫情期間相比下的情緒及精神狀況、了解受訪家庭照顧子女時及其子女的情緒及社交狀況以及了解受訪家庭認為社會對單親家庭的看法。問卷調查於4月份由本會聯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醫生進行問卷分析。另外,由香港單親協會總幹事余秀珠女士,BBS, MH, JP的安排下,我們與單親家庭直接對話以了解其痛點。

發布會由半島青年商會曹佩詩女士﹑籌委會主席利曼莎女士陪同陳醫生﹑余總幹事及立法會議員李世榮先生, MH共同發布問卷結果及對社會及政府作出建議,以下為調查概要:

受訪者背景資料
受訪者中94%為單親媽媽;6%為單親爸爸。49%受訪者的年齡主要介乎35-44歲、19%人士為50歲以上。當中60%人士為已離婚並有14%人士因喪偶而成為單親家庭。
54%受訪者依靠綜援為主要收入來源,當中7成為無酬家務勞動者,只有約7%有兼職收入。而當中有15%人士為失業人士。

了解受訪者與疫情期間相比下的情緒及精神狀況
隨著香港逐步復常,本地經濟活動及社交生活漸漸回復疫情前的模式。但是單親家庭的精神壓力並未有得以舒緩,有超過7成受訪者感到生活比疫情前有壓力及經濟未有改善。當中超過8成受訪者因為近年物價、能源價格等上升令生活及經濟上更感壓力而令情緒較疫情前波動。
其次,困擾該些家庭的原因是擔心收入減少及失業。這反映即使社會復常及本地低失業率都未能惠及單親家庭。

了解受訪者照顧子女時及其子女的社交及情緒狀況
由於生活及經濟壓力,接近9成(87%)受訪者認為他們不能同時兼顧工作及照顧子女,因此有95%人士應為收入不足以應付生活及子女的學習需要。有受訪人士向本會反映普遍僱主不願意聘請或對單親家庭提供較彈性安排。因此有超過7成(74%)受訪者對照顧子女並不感到愉快,而且85%人對子女前途感到悲觀。
是次有6成無酬家務勞動者與子女溝通時間少於每天15分鐘,有部分的溝通時間約為0-5分鐘,反映家長在家時間長短與溝通時間沒有正面關係,缺少溝通時間的主因未必是工作因素。另外,認為子女有社交及情緒問題的受訪者與子女溝通時間普遍少於15分鐘,此反映單親家庭父母與子女溝通的質和量都較差。專家建議家長每日應至少預留30分鐘與子女對話,而且應注重溝通質素,亦應避免只集中生活瑣碎事情的內容。

此次調查更發現超過一半單親家長認同子女存在情緒及社交問題,當中45%的子女平均每周沒有一次與朋友有聚會,因為子女的自我形象都較來自雙親家庭低。而且有近8成受訪者子女普遍有情緒化及時常鬧脾氣、沉迷手機和虛擬世界及不願外出。反映有社交問題的兒童/青少年抗壓能力較差或不懂得宣洩負面情緒,以及因缺少朋輩而只能將精神投入手機,繼而長期宅於家中。

了解受訪者認為社會對單親家庭的看法
現今社會多元化,傳統家庭不再是唯一的家庭結構。但是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在實際生活中感到社會對單親家庭存在歧視,而且普遍認為政府對單親家庭的支援不足。
即使發現自己及子女有情緒及社交出現問題時,政府都沒有相關的支援協助有需要家庭。大部分情況下單親家長只能依靠學校、社工及義務團體或只由家長開導子女。現實上,學校、社工及義務團體資源有限,大多面向不同受眾,未必能針對單親家庭獨有的問題。然而,家長又未必懂得開解技巧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弄巧反拙。有受訪者更向本會訴說當學校得知子女來自單親家庭,校方未能幫助家長之餘更放大其行為,加劇子女的情緒問題。
另外,調查亦發現家長都希望有補習及托兒相關的支援,但現時有關名額遠遠不足以應付需求,這亦增加了單親家長的壓力。

(0分為絕對不同意,5分為絕對同意)

有6成家長與子女溝通時間少於每天15分鐘
(0分為絕對不同意,5分為絕對同意)

總括而言,來自單親家庭家長的生活壓力並未有因社會復常已受惠,情緒受經濟、工作及育兒等困擾。他們普遍都未能兼顧工作及育兒,而且僱主亦不願意提供彈性工作安排及政府未有足夠資源支援單親家庭,因而增加其壓力及照顧子女抱有負面情緒。調查發現單親家庭子女的朋友不多,不願意出門及情緒化。家長與子女溝通時間的質量亦不佳。

單親家庭家長因為長期照顧子女壓力、經濟壓力和孤獨,容易情緒低落和無望,繼而患上抑鬱症及焦慮症。因疲勞及心理壓力亦會導致其他身體上的疫病,例如失眠等。
來自單親家庭的子女的自我形象及自尊心較低,進而導致學習問題及社交孤立等社交障礙問題。

就調查結果本會有以下建議予政府、社福機構及學校:
增加社區托兒服務名額,讓有需要單親家庭為優先。
加強精神健康服務及改善精神健康服務分流制度,以縮短輪候時間和避免求診者因其背景增加惡化機會。
學校及政府應加強宣傳現代家庭概念,以減少對單親家庭的歧視。
增加駐校社工及擴展有關精神健康的培訓至所有教師,及早察覺學生有否出現精神健康問題。
學校及社福機構多舉辦精神健康講座及派發宣傳小冊子,以助家長及早察覺自身及子女有否出現精神健康問題。
多舉辦子女溝通講座或課程,讓家長改善與子女溝通的質量。

而幾位嘉賓亦就不同的角度提出更深入的建議: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醫生
陳醫生認為研究數據能夠反映不少臨床個案。由於兒童年紀尚少,未能清楚了解事情始未,大部分小朋友誤會自己令到父母離異,因而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加上言語欺凌,更會產生自卑感及自尊心受創。此外,單親家庭面對離婚的時候,需要面對現實的問題,例如,經濟,住屋問題等等,沒有空間及時間去處理精神健康問題。
陳醫生十分認同提及的六大建議,認為要由學校及家長運用小朋友語言去解釋父母離異的原因。單親人士接受情緒支援時,應同時考慮婚姻狀況。更可以安排社福機構專門處理離開個案以應付適應期。

香港單親協會總幹事余秀珠女士,BBS, MH, JP
是次調查結果十分有意思,揭露了單親家庭就是被遺忘的人。普遍來說,喪偶的家庭會比較容易獲得支援及關懷;而社會上有不少錯誤信息誤導大眾,強調單親家庭亦可以是健康及有生產力的家庭。余總幹事希望政府正視離異人士的輔導,例如教育如何與前度相處﹑如何向孩子解釋父母離婚等等,並期望這類輔導於不被歧視的情況下進行。

立法會議員李世榮先生, MH
李議員對政府的建議為以下五點:
爭取成立贍養費管理局,支援單親家庭追溯贍養費;
關注照顧者的需要,成立十八區照顧者中心提供支援及交流機會;
鼓勵政府及公共機構提供在家工作崗位;
居住公屋的夫婦未能即時分租,提出臨時居所予離婚人士;
提升公眾教育應對單親家庭。
現時政府提出的政策,例如照顧者熱線及托管服務進展十分緩慢,期望政府盡快為單親家庭提供更加適切的支援。

 


個人頭像照片

浩楠

Stars-hk 創辦人, 希望建立一個只談專業, 不談八卦的娛樂資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