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O財經|與主席對話 | 李秀恒: 政府須覓地紓解屋荒
【UTO財經|與主席對話|李秀恒】政府須覓地紓解屋荒
房屋供求量長期嚴重失衡,是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之一,加上近年私樓租金不斷攀升,數以萬計未能上樓的年輕人及基層家庭被迫蝸居劏房,也增加社會怨氣。特首林鄭月娥於去年《施政報告》中直言,房屋問題不但是社會目前面對最嚴峻的民生問題,也是部份民怨根源。因此《施政報告》提出大增過渡性房屋項目措施,將於未來三年提供一萬個單位,作為中短期紓緩房屋壓力的權宜之計。
受社會事件影響,許多基層市民生活陷入困境,本地幾大發展商如新世界、恒地及會德豐等從去年九月開始,分別以捐地或借地(收取象徵性一元租金)形式,將逾十萬甚至百萬方呎新界農地,交給政府或社企建造過渡性房屋,冀望與廣大市民共渡時艱。
筆者認為,在香港經濟受到重創,失業率飆升之際,任何可以紓緩基層市民住屋需求,或減輕他們財政壓力的舉措,都值得支持。加上大型發展商提供的農地,能夠幫助政府盡早達成短期內增加大量過渡性房屋目標的同時,亦可產生帶頭作用,鼓勵其他企業與政府展開官商合作,幫助市民渡過困境。不過若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說,政府還需要研究建立高效收地機制及造地方法,才可以從根本上確保房屋供應量長期穩定。
須知道,發展商沒有長期為政府提供廉價土地義務。在商言商,發展商也要向股東及投資者交代。因此捐地和借地的做法只能「治標」,如果要「治本」,政府需要積極覓地,或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購新界閒置農地發展公營房屋,以回應社會需求。
據發展局十二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全港共有逾一千四百公頃有作業營運的棕地,其中約五成三位於新界西北地區。如何釋放這些棕地用作公營房屋用途,政府必須積極研究。
此外,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顯示,現時全港工廠大廈空置總面積超過一百萬平方米(即超過一千萬方呎或一百公頃),其中不少坐落在市中心,也有部份位於將軍澳和大埔等交通配套較為完善的熟地,若政府可重提工廈活化,鼓勵業主改建為住宅,而且在政策上更加鬆綁,並提高地積比率,相信對解決屋荒同樣有所幫助。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李秀恒 #與主席對話 #UTO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