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痛風勿延誤醫治 控制尿酸最重要 藥物敏感要提防

香港痛風病發比率約7 %,約有50多萬人患有痛風, 常見於中年至老年人士。 患病率隨年齡而上升,年齡愈大,風險愈高。男性患者風險較高, 而女性在更年期後風險增高。痛風是當身體內含有過多的尿酸,尿酸鹽就會聚於關節內,引起發炎疼痛。而尿酸的來源「嘌呤」(普林, purine) 來自食物(20-30%)或在人體內合成(70-80%)。 這些「嘌呤」在體內經過新陳代謝後,就會變成尿酸(uric acid) 。血液內尿酸濃度水平直接增加患痛風機會: 普遍認為 男性: >0.42毫摩爾mmol/L ,女性: >0.36毫摩爾mmol/L 為高尿酸。

東華三院綜合診斷及醫療中心臨床服務總監(風濕科專科)葉文龍醫生表示: 「有些痛風患者急性疼痛治好就以為康復了而沒有好好控制尿酸,直到再發作後疼痛難耐才就醫。其實痛風的治療關鍵是處理好高尿酸, 否則會痛風發作, 嚴重者甚至引致痛風石。痛風石會破壞關節,甚至引致關節變形,藥物能降低血中尿酸濃度,漸漸地溶解痛風石。 痛風治療,藥物及飲食控制同樣重要,從根源(降底尿酸)治療痛風,防止痛風的復發,病人需長期服食藥物。定期檢查體內尿酸濃度,以便有效監察病情及減低復發機會,好好控制血液內尿酸濃度,能大大減低痛風復發的機會。」

舊痛風藥有機會出現「別嘌醇超敏反應綜合症」(all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包括史蒂芬約翰遜綜合症(Steven Johnson syndrome) 、Dress綜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脫皮等現象,嚴重或會致命。 傳統第一線治療痛風的降尿酸藥物「allopurinol」,有機會(約0.1-0.4%)造成嚴重藥物過敏反應,即所謂「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 Johnson Syndrome)」,一旦發生,病情會非常嚴重,致死率高達20-30%。「史帝芬強生症候群」暫時沒有共識有效治療藥物。於台灣1990-2010年,共有62人死於服用allopurinol引致的嚴重過敏症。

病人陳先生的個案
病人陳先生年約六十歲, 十多年前患上痛風, 患病前在地盤工作,經常在戶外工作,有時水份吸收得較少,所以大大增加了患痛風的風險。 陳先生初時腳腫疼痛, 於是找鐵打求醫,但沒有成效 。之後再到政府醫院,驗出尿酸高達17度(= 1.02毫摩爾mmol/L),政府配了舊藥给他,但有不少副作用如口腔生瘡、嘴邊潰爛及皮膚發炎,於是自行停藥。 他當時亦聽說有個80歲患痛風症的伯伯,死於嚴重藥物敏感 。他停藥後,自行買中成藥醫治和採用青木瓜, 絲瓜等食療, 但效果不顯著。再次停藥後, 痛風石出現於腳趾和手關節,情況十分嚴重,舉步維艱,唯有再看醫生。後來找到葉醫生給他新藥,不但沒有副作用,效果亦非常好 ,現在尿酸度數為4度(0.24毫摩爾mmol/L),可以正常走路了。

非藥物治療
體重控制、多做運動、戎酒、另外少吃含高果糖的食物或飲品,亦會减低患痛風風險。 避免進食高「嘌呤」食物如: 動物的內臟,如腦、肝、腰、心臟、胰 臟、沙甸魚、魚卵、貝殼類的海產,如帶子、青口、過量的肉類、家禽類和魚類、過量的乾豆類、冬菇、椰菜花、菠菜及鮮露筍等蔬菜。另多喝白開水(每天2公升以上) 亦可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

藥物治療
急性痛風藥物 -減低發炎情況及快速減少痛楚,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秋水仙鹼 (Colchicine) 、環氧化酶二抑製劑 (Cyclo-oxygenase II inhibitor) 、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 。

慢性復發性痛風藥物(降尿酸藥物), 從根源開始治療痛風。 藉着降底尿酸,從而預防痛風發作控制尿酸水平至達標, 需要長期服用。在急性痛風發作時,不宜使用降尿酸藥物。服用初期患者有機會增加痛風發作機會。 須要一併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秋水仙鹼以預防急性痛風發作。

個人頭像照片

浩楠

Stars-hk 創辦人, 希望建立一個只談專業, 不談八卦的娛樂資訊網站。